一流的管理者都是怎么管理的?有哪些可借鉴的管理技巧?
真正的学习力:不仅是善于走出去,更是善于请进来,还要善于转化变现落地持久以形成常态化。
一流的管理者都是怎么管理的?
有哪些可借鉴的管理技巧?
现实中,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、看到这样的事实:
—这个事情,我给你说了多少次了?你怎么就是做不好呢?怎么总是出错呢?
—这个事情,前两天我给你说过了吧,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结果给我?
—上次检查,就发现了你做的不正确,怎么今天又做错了?你怎么回事呀?
—每次检查,都发现你的安全帽佩戴不规范,你是不是故意对着干?
—班前会上都说了,这种物料不能这样挤压堆放,怎么就记不住呢?
—……
类似上述的管理案例,比比皆是,是执行者的错误?还是管理者的责任?惯性思维,通常认为是“执行者的责任,缺乏执行力……”,这样的思维认知,不能说错误,但也不能说正确,毕竟不同的管理对象需要用不同的管理策略,才能实现预期的管理效果,否则是很难实现预期的管理效果,即使管理的策略再完美,当被管理的对象发生变化时,原有的管理策略就有可能成为最垃圾的策略,所以,管理的策略必须随着管理对象的变化而同步调整,“因人施管”是管理的上上策。
其次,我们都知道: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。管理更亦如此,当管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,没有实现期望的结果,管理者不妨先认真思考检讨自身的管理方式、方法是否存在不妥之处,若确实存在不妥之处,务必要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或者换一种适宜的管理方式、方法,只有根据被管对象的实际情况而采取适宜的管理措施、方法,才能保证实现管理的预期效果,否则管理必然会出现“求而不得、期而不能”的结果。
所以,对管理来说,最怕的就是当管理没有达到期望的结果、实现预期的效果时,不是先反思管理的问题,而是一味地将原因推卸到被管者的身上,认为被管者这不好、那不对,抱怨多了,不仅没有任何的价值,还会让管理变得更加无效、无助,正所谓:
—遇到问题,若总是从他人身上找原因,问题永远得不到答案,只会增加苦恼,总认为自己方法没有错
—遇到问题,若能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,问题也可能得不到解决,但不会苦恼,只会督促自己想其它办法
作为管理者,如何才能保证获得预期的管理结果?如何才能保证实现预期的管理效益呢?唯一的办法就是“因人施管、因地施管”,要像下棋一样,多朝前思考几步,以防止出现“落子有悔”的情况;其次,不妨向一流的管理者学习些管理经验、借鉴些管理方法,择适而用,以持续提升管理的效益。
那么,一流的管理者都是怎么管理的?都有哪些管理的方法可以借鉴参考的?
01
有管理要求必形成书面
提出要求的目的是希望得到持续有效落实,实现预期的管理效果。
我们都知道,人的记忆力是有时效的,若不形成书面性的具体规定,往往就会导致今天落实了,明天就可能忘记了,导致管理要求的落实(执行)得不到持续化,造成管理的成本居高不下,甚至还会影响团队的凝聚力,给预期的管理效益达成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。
所以,有管理要求,一定要形成书面的要求,尤其是需要团队持续执行的管理要求,目的就是起到随时提醒团队的作用,督促团队持续执行落实,确保管理预期效果的实现。
02
有发现问题必用心沟通
管理过程中,肯定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,毕竟管理不是一个人的事情,而是多人执行的事情,在执行过程中,每个人的理解能力都是不同的,必然会导致执行的过程(结果)存在有差异性。
发现问题、消除问题,是管理者的责任之一,也是管理者带好团队必备的技能。
对管理者来说,发现问题是管理者的本能,消除问题是管理者的水平。
之所以存在问题,很有可能是执行者对管理要求的理解、认知不到位,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思想上不重视、行动上不重实的情况,所以说,管理者发现问题,不仅要督促责任人改进完善,更要与责任人认真沟通,让责任人内心明白“正确的做法(要求)是什么?若不按照要求执行将会带来什么后果(伤害)?将会给责任人造成什么利益损失?”目的就是让责任人思想上意识到:
—“遵规守纪”对其个人的利益会有什么样的好处
—“违规违纪”会给其个人利益造成什么样的损失
—“违规违纪”可能造成的后果类型及后果严重性
才能真正引起责任人“思想上的重视”,以达到杜绝“问题再次出现”的目的。
03
有任务安排必跟踪落实
管理的目的就是带领团队拿到预期的结果,所以,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技能就是“学会跟踪管理节点”。
安排工作任务后,务必要跟踪团队的执行进度、执行效率,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到预期的结果,防止因缺乏跟踪督促,导致工作任务执行拖延或没有执行,不能在预计的时间点拿到想要的结果。
04
有工作检查必做出评价
管理需要检查,检查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执行的符合性,防止因缺乏检查而不能及时发现与消除异常,导致异常带来的伤害(损失)持续蔓延,甚至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。
所以,有工作检查就要做出客观、公正的评价,明确告知执行者执行结果的符合程度,尤其是不符合的地方,以便执行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,及时改进完善,防止不符合持续存在以及流通到下一个环节,给工作任务执行的整个链条造成伤害(损失)。
05
有会议必形成闭环管理
管理,免不了需要组织团队召开会议,召开会议的目的是为了会后的有效落实,实现召开会议的预期结果,所以,会议必须要形成闭环管理,包括:会议的策划、会前的准备、会议的实施、会后的落实,任何一个环节缺失或不到位,都会严重影响会议的效果,甚至让会议的效果变成“零”。
06
有工作争执必主动沟通
管理,是团队的事情,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。
只要工作涉及到多人,就会存在认知不一致的情况,就会存在有争执、争议的情况,因为每个人的思想认知都是不相同的,每个人对事情的看法都有自己的观点,所以说,管理其实就是一个有效沟通的过程,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工作中“争执、争议、误解”,达成共识,促进统一行动,实现预期的结果。
遇到工作有争执,管理者一定要与有争议的人主动沟通,及时消除“争执点”,才能利于后续的行动落实,才能保证工作保质、保量、按期达成,才能保证工作执行过程与结果的“符合性”,防止因“心存争议”导致执行过程与结果出现各种各样的“偏差(违规)”,给管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(损伤)。
07
有工作阻力必主动协调
管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,不论是来自团队内部的阻力,还是来自团队外部的阻力,都属于正常的现象,毕竟人与人的思想认知存在差异、人与人的立场存在不同,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本职的工作内容需要落实执行,正因为如此,才体现了“管理”存在的重要性与价值。
管理的其中一个作用就是“协调”,“协调”的作用就是消除“冲突(摩擦)”、分配好“资源(利益)”,才能保证工作中的配合有效,才能保证工作的实施顺畅。
08
有团队培训必跟踪效果
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拿到预期的结果,要想拿到预期的结果,就要保证团队的技能持续满足要求,因为技能是实现预期结果的必备条件。
要想保证团队的技能持续满足要求,就要通过各种适宜的方法提升团队的技能,其中就包括“培训”,但“培训”了未必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,因为不论是实操性的“培训”还是理论性的“培训”,只是一个非独立作业的过程,培训之后能否“独立作业”还是一个未知问号,需要进一步验证跟踪才能得出“正确的结论”。
所以,有团队培训,务必要跟踪培训后的效果,尤其是培训后的运用效果,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,确保能正确运用,最终实现“培训”的预期效果。
09
有工作进步必给予肯定
管理,既是一个纠错改错的过程,又是一个激励鼓励的过程,唯有如此,才能实现管理的预期价值,才能让管理创造更多的效益。
管理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团队的力量,发挥团队的作用力,增强团队的内驱力,提高团队的信心力,才能持续拿到预期的结果,所以说,管理不是打压而是激活。
如何在管理中持续实现团队的“活力”?最有效的方法就是“适时肯定团队”、“适时激励团队”,何谓“适时”?“适时”的含义就是在团队有工作进步时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